手机号码:
出生日期:
验证码:
 
站内搜索:
 
欢迎光临福建长汀汤氏宗亲联谊会 今天是:
  汤氏资讯
  汤氏名人
  汤宗史料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汤氏资讯 > 汤宗史料
 

揭秘:现代社会中的传统修谱师
  发布时间:2016/11/30 浏览次数:275

 

揭秘:现代社会中的传统修谱师

   近日在乌镇的互联网大咖会,优酷以“最美中国”为主题参展,其中一部互联网自制节目《了不起的匠人》引发关注,而第12集由林志玲解说,讲述了浙江东源村一名谱师,数十年来坚持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术为人修家谱,他手中的这门技艺,已经被列入联合国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
1,开丁

走街串巷一两月  逐户搜集信息

   担着数十斤的字盘进入祠堂,是王超辉一段工作的开始。抵达目的地后等不及休息,第一时间把字盘依次排开,是谱师们看重的一项仪式。摆好字盘后,王超辉便开始了第一项工作——收集族人的资料,这个过程,在行话里被称为“开丁”。开丁需要家族成员众心踊跃。接到通知的族人,要主动来到祠堂找到谱师,登记新增加的人口和搬迁的信息。一个氏族的成员,少则几千,多则数万,一些无法联系上的,需要谱师根据旧线索,逐门逐户、打听下落。一连两个月的走街串巷,扑空、吃闭门羹都是常事,这需要谱师们的细致和耐心。

2,编校

字数超过十万  还需文言文功底

   待到所有信息整理完成,便开始动手做新谱。一部年代久远的家族史,最多能包含上十卷谱牒,字数超过十万。光靠人手在数月内印制完成,难以想象。谱师的另外一项工作,是为新印的宗谱编写序言,这需要文言文功底。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王超辉,一直用查古汉语字典的方式弥补短板。

3,排版

160字拣字口诀  一秒内找到字块

  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,接过了字盘的谱师们,也将效率示为先祖第一戒训,不断钻研。一首包含160个字的拣字口诀,将5000个常用汉字按照偏旁部首有序地排列,用温州方言念出来,更加顺口。通过口诀,熟练的谱师能在一秒内拿到想要的字块,码入印版。不仅字符可以任意组合,排版也能随意变换。将字里行间的空隙和留白拆分成竹片、铁片和木块,这样便可以根据主人家的喜好,更换版式。

4,刻字

40多年练习  10分钟刻出一个字

   木活字是需要不断补充的损耗品,这才是考验谱师真正功底的时刻。制作新的字块,是阻断了拣字工成为谱师的艰难一步。首先要用毛笔,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木块,上写出一个漂亮的反字。写反字无法和书法一样,一笔呵成。木块上的字形,只能在一点一点地添补中成型,这样的过程繁复枯燥,没有生趣。一些谱师干脆用钢笔取代毛笔,省去了反复的练习。因为不懂取巧,王超辉一直用毛笔写,书写反字功力,逐渐成为了一方之最。字写好后,便可以开始动手雕刻,雕刻出细致的笔锋需要充足柔和的室外光线。在晌午到来之前,王超辉要迅速刻完新写的15个字,每个字花费10分钟时间,这是经过了40多年的练习才达到的速度。

5,印刷

墨汁加檀木熟宣  保证色泽稳固

   排版完成,来到最后的印刷阶段,这也是决定了族谱的保存时间,能够胜过一般印刷品的关键秘密。现代工业使用油墨与混合浆纸印刷书籍,而木活字印刷取代以墨汁和檀木熟宣,这样的配合,使印刷品色泽稳固、经久不脆。

6,装订

传世族谱完成  祠堂大宴三天

   最后,将印好的纸张对折、装订,一本传世的族谱宣告完成。族谱修好后,家族成员会在祠堂里来一场隆重的园谱仪式,吃饭、唱戏、大宴三天。谱师也会作为上宾,为主人家点谱、颂文,做最喜悦的交接。不懂经营生意,不会使用网络,不懂得用现代技术代替老办法。王超辉仅凭他的不厌其烦,一点一点打磨手艺,渐渐地便成为了江浙一代最受敬重的谱师。一本本族谱,记录了一个个家族的血脉故事,王超辉也通过它们,完成了传递老祖宗手艺的使命。

匠人:

祖传技艺  6旬谱师每年刻字上万

   据悉,微纪录片《东源村的修谱师》在浙江温州的东源村拍摄了7天。林志玲在片头解说词中说:“家谱,是一个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词。但是仍然有人在坚持谱师的职业……在电子排版和铅字印刷的时代,他亲手在书页里留下墨香。”今年60岁的王超辉,是木活字印刷这门手艺的代表传承人之一,满是划伤的手掌和嵌满木屑的指甲,记录着他坚守的岁月。王超辉手中的木活字印刷术,已经被列入联合国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王超辉说,在他的记忆中,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。因当时家境富裕,并不希望子女分担谱师的这份辛苦,就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两名同宗的侄子。解放后,他只念完了小学便去参加劳动,但他天性爱舞文弄字。当时授业于爷爷的一名族伯就来询问他是否愿意学谱。他一口答应。从此以后的几十年间,王超辉每年要刻1万多个木活字、用掉近100支刻刀、70000多张徽制熟宣……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,他都了然于心。“刻字要趁天气好,一般在上午做,一个字10分钟,午饭前能刻完15个字。”王超辉说,做好修谱没有捷径,靠的就是一刀一刀刻下去。捡字块、排字板、修家谱,这就是王超辉大半辈子的生活状态。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,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。每一个小木块上,都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,横细竖粗、字形方正却也不失曲线柔美、古雅动人。

   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字模上反复刷涂。原本浅黄色的木质字模,因为这样长年涂刷,早已和“字盘”浑然一体。等字模着墨均匀、充分后,再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。片刻后,又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,直到纸背慢慢显出墨迹。宣纸揭起时,一张竖写繁体宋体书页,飘出了淡淡墨香。将若干张这样的文稿装帧成册,就成了一本典雅厚重的线装古书——这就是东源村传承了数百年的“木活字”印刷手艺。

宗族:

温州人的文化观念 修谱不曾中断

   像王超辉这样的修谱师,在东源村有20人左右。浙江尤其是温州一带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,以及延续至今的修谱的旺盛需求,才得以让木活字印刷偏偏在这里完整地传承下来。据史料记载,浙南、闽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,当地先民或在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移到了闽北,然后在明清时期又往北回迁。颠沛流离、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,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宗族观念,“三世不修谱,当以不孝论”,于是,在这里,修谱工作不曾中断。浙江人对于血脉渊源尤为重视,即使是在今天,每个氏族也都还保有祠堂和族谱。族谱每过三十年需要重新翻印,添补信息。专为宗族修族谱的职业——谱师也应运而生。

传承:

传统修谱需求减少 绝技或后继无人

   宗谱印量都比较少,一般一次也就印四五套,不需要保留印版,而且每隔二三十年,甚至有的地方不到10年就得续修,所以从成本和操作难度上考虑,木活字都是最佳选择。在温州民间看来,用木活字制作出来的谱牒,年头越久越显醇厚典雅:略泛黄的宣纸上,一个个庄重大气的老宋体字,正是家谱古旧、源远流长这一特性的最佳诠释。

   然而,在这门看起来“光鲜”的技艺背后,王超辉却有些失落。“旧时修谱是件大事。谱师携家带口,带着工具搬入要修谱的祠堂。客气的家族甚至还会用轿子请谱师来。工作结束后,宗族在祠堂内大宴四方,举行圆谱仪式。制谱经常就要一年。”王超辉说,现在修谱的需求没有以前旺盛了,而且电子排版、铅字印刷更受现代人欢迎。

   如今,东源村的修谱师大多在温州一带行走、工作,但是能独立完成整个修谱工作的技师,都已经在50岁以上。王超辉的唯一传人是儿子王建新,今年32岁,当年因为生意失败,亏了几十万元,“想来想去,最终还是学了这门老手艺。”不过,最核心的老宋体刻字技艺,王建新还不太成熟,他在这道门槛上,停留了近10年,“感觉自己进步缓慢”。

  打印  『关闭
版权所有:福建长汀汤氏宗亲联谊会 地址: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林田村汤氏宗祠 邮编:366308
电话:0597-6655595 E-mail:fjtszst@126.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翻版必究.
粤ICP备2021036674号